close


當前市場前景渾沌,肇因於創新不足。因此,小英總統將創新列為產業政策之首,所提出的五大創新產業的選題固然見仁見智,但全面挹注創新的能量給產業,卻是台灣能否脫困的關鍵。在上個世紀末,台灣曾經成功地以國家創新系統支撐中小企業為主的產業結構,發展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半導體產業。工研院成為一個專有名詞,中國大陸和科技沾邊的訪問團都指名要參訪工研院,中國大陸各省市想要創新,設立工研院成為必要的體制創新!除了獨佔鰲頭的工研院外,台灣還有許多以技術研發為設立導向的公設法人,提供各產業技術的研發服務。
 
創新講究的是研發,研與發兩個面向有許多變形:R&d係指研究技術成熟度較低(Technology-Readiness Level)、距離市場應用較遠的科技,偏重在以基礎科學的突破帶動新興技術的突破,全球在此一領域最頂尖的研究單位應屬美國的DARPA(國家高等研究計劃署)。r&D係指研究技術成熟度較高、距離市場應用較近的技術,多屬市場較為明朗的開發,廠商在此扮演關鍵的角色。在這個粗略分類下,自然還有一些介乎其間的傑出成就,例如,史丹佛研究中心(Stanford Research Institute)、全錄的帕拉奧圖研究中心(Palo Alto Research Center)等等,這些使無變有的研究單位在人類近代的科技文明史中,扮演了一棒接一棒的角色,順利地將天馬行空的點子化約為改變人類生活的科技與產品。
 
台灣產業現在需要的是R&D,兩者的份量都需要很重的創新活動。多年前曾聽一家品牌行銷全球的研發員工開玩笑說,他們做的是Retesting & Debugging,這種r&d對現階段台灣產業的邊際貢獻等於零。二十年來的亞洲內部的產業結構丕變,台灣產業目前在追兵不斷超越的困境中,不再能倚靠過去的創新模式,R&d引進基礎科學的激進式創新是一途,但要整合的介面管理是有效將科學轉換為技術、再轉換為產品的關鍵;而貼近消費者需求的r&D需要更多掌握變化多端的消費市場,對台灣產業習慣根據規格形式、不能直接與終端消費者對話的慣性,有待運用最新的科技加以突破。
 
寶僑近年來運用開放式創新的架構,以C&D (Connect & Develop)大量引入各類型利益關係人(包括消費者)從事共創活動,穩健地在日用消費品市場中居於領先地位,這也是體制創新的典範。這和近年來火紅的設計思考(Design Thinking),在方法論強調以同理(Empathy)與定義(Define)作為展開創意前的工作重點,有著異曲同工之妙。拉式不僅是生產活動,致力於向終端消費者的顯性或隱性需求移動,將決定創新的成效。這類的努力在新興科技架構下,比過去展現更高的可行性,但還是要看廠商在營運模式上的規劃與執行程度。
 
GE Digital目前的創新工具除了商業模式慣用的BMC(以「創利時代」一書出版後廣泛被使用的商業模式九宮格)、設計思維等方法論外,一個新的概念使得這個新興廠商業務蒸蒸日上:監控與分析(Monitoring and Diagnostics)。擷取、傳輸與分析資料將成為未來企業流程中最重要的環節,數位化的看板宛若戰情室,各種戰情資訊所顯示的可以包括智慧製造中設備、加工件的特徵值,倉儲與物流過程中的環境特徵值,甚至消費者在賣場中的消費路徑,這種端對端(End-to-End)的戰情資料,不僅長期在監控(Monitoring)流程中得以掌握產銷的關鍵資訊,更在分析(Diagnostics)全生命週期的數據中,掌握到過去流程改善難以被視覺化的細節,也掌握過去從製造端難以揣摩的消費者洞察(Consumer Insight),進而從此演繹出切中消費者真實需求的創新,過去難以想像的創新模式,已在領先廠商的族群中快速發展,不僅這種嶄新的科學管理手法被驗證可行,嶄新的方法論也為導入廠商在可見財貨僅能獲取低毛利的經營環境中,以非可見財貨賺進超高額報酬,也將在不久的未來改變競爭的結構。
 
「以人為本」在許多再工業化的努力中,可能仍是想像、可能淪為口號,但對於有為者亦若是的廠商而言,如何導入下一代競爭利器,才是關鍵問題。台灣產業的確存在許多限制條件,明白自己創新的限制條件,並試著槓桿外部資源,發展出屬於台灣產業可行的「以人為本」的創新,他山之石足已作為讓我們摸著石頭過河的殷鑑,剩下的只差方向明確、系統整合與勇於承擔。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中衛產業行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