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今年經濟表現仍然低迷,央行總裁彭淮南上週在立法院備詢時指出,近幾次全球經濟成長率發表預測,每次都比上一次低,目前看來今年全球經濟成長率,最好的情況也頂多是與去年一樣。經濟好不好?是大家都關注的,因為關係著日子過得好不好?彭總裁的發言引發關注與深思的是發言的下半段:以前全世界貿易成長幅度大多高於經濟成長的幅度,但目前卻是貿易成長率低於世界經濟成長率,此情勢對於依賴外貿的台灣來說,是經濟成長不利的關鍵指標。彭總裁所謂貿易成長率低於世界經濟成長率,是否意味著各國的民族主義意識高漲,三十多年來的全球化發展是否進一步地受到壓抑,而經濟情勢前景不佳所導致新自由主義的前途,都值得持續觀察。但逆向思考,貿易成長率低於世界經濟成長率的另解會不會是深化在地經濟的發展?亦即在地化的發展會不會是下一個階段世界經濟的主旋律?對台灣這麼小的經濟體而言,能否隨這個主旋律舞出精彩?不僅關係著全球化與在地化的路線之爭,也衝擊著台灣的策略選擇。
 
全球在地化(Glocalization)並非新議題,但在傳統的國際貿易萎縮、O2O的國際貿易崛起之趨勢下,台灣在嶄新全球在地化架構下的契機何在?國際貿易總量降低,從全球的角度往好處想,也算低碳經濟的實踐,具有永續的道德高度,但在實踐上的轉型才是台灣經濟成長的關鍵。尤其台灣的外貿依存度高,不太可能完全以內需型的經濟活動支撐經濟成長,這些年來製造業台商走出去的,與在地服務業透過觀光吸引進來的,發揮了所得成長的雙引擎效益;但在創造就業方面,還是要歸功於後者。一九六〇年代以來,台灣在各產業的全球製造網絡中扮演關鍵的資源整合調度者的角色,已有超過五十年的歷史。隨著產業的更迭,雖然台商的製造基地在這二十年來有全球佈局的分散,海外生產活動對國內的經濟的直接貢獻有限,但這種全球運籌帷幄的功力堪稱鮮有競爭對手,若發展以台灣為樞紐的O2O國際貿易,有無可能擺脫區域經濟整合的壓力、克服各種類型的貿易障礙,成為台商在尋覓升級轉型策略時考慮的另一個面向,同時也是在爬梳千絲萬縷的產業需求、尋覓提綱挈領的產業政策時不能忽略的面向。
 
在地化的發展是一種去中心化的生產模式,過去效率與規模的迷思逐漸在新興科技的發展與環境變遷的挑戰下,被新型態的生產模式所取代。
 
分散式製造(Distributed Manufacturing)這幾年在互聯網+的想像中漸受重視,而積層製造(俗稱的3D列印)到目前仍多停留在列印公仔等級的應用,當然只是更具統合殺傷力的前哨戰,若將量產的碎形以因應需求變動的風險、國際貿易中自製率要求(Local Content Requirement)與關稅、與反全球化的意識逐漸抬頭等因素加以綜合考量,是否拼湊出新的佈局與格局,其中對廠商的策略選擇、科技採用與管理模式,都將產生新的機會與挑戰。產業的升級轉型需要以上位的宏觀思維,重新檢視這些環境變動引發的綜合性影響,錯過這種系統性升級轉型的契機,不僅整體戰力不足以提升,個別的努力恐怕也淪為辛勤工作(Work Hard)的邊際貢獻,在不斷被顛覆的世界中,只能望著那些智慧工作(Work Smart)者的尾燈興嘆!
 
面對全球貿易趨緩的新形勢,傳統思維的對策不見得能有效地突破台灣目前國際的政經限制,若政策能引導廠商在佈局時發揮多年分散佈局的經驗,輔以新興科技架構的前瞻視野,應能激盪出新的經貿策略。無論產官學研各界都需要瞭解分散式產銷模式的可能性與限制條件,在看似關聯薄弱的政經訊號中,深度進行這些鋪天蓋地的典範轉移所能帶來的衝擊,逐一展開對策的評估,才能有效整合變動所帶來的成長契機,也避免慣性思維的誤導,為台灣產業在新局中攻佔最有利的競爭位置。
 
◎圖片取自網路,如有侵權請告知,謝謝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中衛產業行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