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諾貝爾醫學獎得主大隅良典受媒體採訪時講了一句智慧之語「拓荒比競爭有趣!」,在桂冠的光環下,尋覓藍海的創新得到了諾貝爾級的背書。創新的觀念與道理其實不難,但是台灣廠商落實吸收創新的風險、邁向創新的步伐仍顯得躊躇。雖然在全球經濟低迷的當下,創新成為帶動經濟成長與社會發展的主要動力,但政策鼓吹得殷切,廠商在升級轉型的力道卻嫌不足。上週四出刊的1508期商業週刊顛覆四年前黃金縱谷報導,大度山麓的60公里如今褪去鉛華,主因仍在於未能掌握時機、擁抱創新,同時也未能掌握趨勢、超越自我。
 
這個警訊其實不盡是針對機械產業發出的,台灣的產業在面對國際競爭時,在創新上的落後,已經落入了普遍性的「中等生陷阱」。大前研一預言的M型崩壞,如今竟如此殘酷地落在台灣的各個角落,令人不寒而慄。過去,台灣廠商大量倚賴國家創新系統,由研發法人所提供的共通性技術研發後,再進行差異化的加值,勉強在國際競爭中未落人後。但近年來研發法人的技術領先程度屢遭質疑,同時在轉換效率不高的困境中,整體創新系統的公共投資已難有效提升業者的國際競爭力,這個衝擊對中小企業尤甚。僅倚賴微薄的企業研發支出,台灣在這一波不斷被顛覆的創新浪潮中,挑戰日益加劇。
 
但在一面倒的創新訴求中,不得不分析創新對就業、分配與年輕人未來的影響。眾所周知的創新風險,正隨著互聯網+的威力不斷上升,過去受限資訊傳播的速度較低,創新的生命週期可延續較長的時間。但在目前的市場上,想要推出長青的產品或服務,挑戰越來越大。中國大陸在李克強總理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號角聲下,堪稱萬頭鑽動,相對也牽動了台灣年輕人欲登陸、一展長才的神經。但創新與創業具備著排斥性,若不熟悉市場的規律,憑藉著一股激情與幹勁,固然值得稱許,但當交易成本變成機會成本時,時間成為最大的創新風險。
 
投身創新與創業者可劃分為三類。第一類當然是所有人夢寐以求的族群,經過一番奮鬥後事業有成的人生勝利組。第二類則為恐懼創新風險而不願離開舒適帶的人,最後的結果可能被整個系統的改變所淘汰。尷尬的是介乎其間的另一群人,雖然勇於嘗試創新(或創業),在這個艱困時代中要能拔尖,付出的心血與承擔的風險遠超過去,倘若沒有追到夢想,最精華的年輕歲月已不復返;想要從創業重返就業的軌道,路途也異常坎坷。基於交易成本變成了機會成本的考量,許多台灣年輕人苦苦地陷於小確幸的框架卻無力自拔。
 
最近聽到一個25歲大男孩的故事,父親為了培養大男孩的體育技能,在家中架設了球桌與兒子對打,甚至請了國家級的教練來訓練,讓大男孩練就了一身乒乓絕技。在矽谷實習時,來自巴西的同事邀請大男孩對打,大男孩的球技令對方招架不住,打著、打著,幾次下來就無聊了。為了在自己必勝的球局中找到意義與樂趣,大男孩轉念一想,「讓球留在桌上」成為每一手攻防的目標。當贏球不再限制大男孩的球技時,乒乓再度成為充滿激情的對打與享受的樂趣。顛覆運動賽事的動機與目標,也顛覆了心中的遊戲規則。許久之後,大男孩回到中國大陸展開自己的教育事業,今年利用十一長假,回杭州的家裡,老爸把塵封已久的球桌攤開,父子開打新一輪的乒乓賽局。
 
如果乒乓球賽的分數勝負是資源的限制條件,一方得分意味著另一方失分,在未經創造、把餅做大的競爭中,所有的分配就會造成競逐資源的緊張關係。資本主義在二十一世紀之初已現強弩之末,競爭的硬分配已不適用於新世紀的發展規律。無論任何對打的賽局,在得分與勝負的固定前提下,唯有透過創新與創業才能加賽,也唯有在延長賽局中才能找到翻轉的機會。
 
全球近來在摸索分享經濟、循環經濟等新世代的模式,都試圖「把球留在桌上」,讓賽局繼續下去,嘗試觸發新的產業規律。這些「把球留在桌上」的賽局,有些會發展出另一套遊戲規則,更多的是改變既有的遊戲規則,兩者都值得台灣的業者深入瞭解,大膽假設並小心求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中衛產業行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