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受中小企業處委託,在北、中、南、東(宜蘭)舉辦了四場「發現中小企業、創新設計新契機」系列研討會,就不同主題向產業界的朋友推廣設計的方法,其中我認為智慧設計、綠色設計和通用設計這三個主題訂得非常好,不僅推介全球新興挑戰在近年來引發了設計方法的變革,也更強烈凸顯扣合第三波再工業化的主軸:以人為本。
 
三十六年前,我進大學唸工業設計,在大多數人尚未聽聞工業設計這個專業時,多數長輩詢及我的專業時回答說:「歐~你唸工業工程。」久而久之,我也見怪不怪了。二戰後,全球的工業重新出發,在以滿足民生需求為優先的年代,製造效率是至高無上的經營準則。但是以一九七〇年代為分水嶺,刻畫出了供不應求和供過於求兩個時代的差異,全球化資訊社會的開頭,迄今的三十多年歲月,工業設計也從早年只滿足工業產品的大量生產,到目前需要以「關懷」作為出發點的新型態設計方法論。
 
綠色設計以生態環境為關懷的標的,逐步演化而來的設計理念。3R(Reduce, Recycling, Reuse)也符合精實管理的精神,將產品全生命週期中不必要的浪費都去除掉,不失為一種對資本主義急遽擴張年代的反省。惡性競爭下所過度消耗的能、資源,產出了有能力負擔的消費者所消耗不掉的產品(甚至排擠了沒有能力負擔者的生活必需品),場上競爭的業者基於恐懼落後的過度投資,所形成的惡性循環,造成了地球難以負荷的發展。近年來,台灣紡織業在3R理念的驅動下,展開了一波又一波的產業復興之路,即將落幕的里約奧運田徑場上,少見的是台灣選手,但無處不見的是台灣機能性紡織品伴隨著各國選手馳騁,奪牌的榮耀披戴著台灣機能性紡織品的榮耀一起名垂千古。從材料創新著手的循環經濟,應該給非紡織產業上了最重要的一課。
 
通用設計的研究歸納了七個原則:公平性(Equitable Use)、靈活性(Flexibility in Use)、易操作性(Simple and Intuitive Use)、易感性(Perceptible Information)、寬容性(Tolerance for Error)、省能性(Low Physical Effort)、空間性(Size and Space for Approach and Use),這些原則是以使用者的觀點為出發點,對生活的空間與使用的器物進行的設計工作。一方面體現關懷與愛的當代普世價值,另一方面擺脫生產者導向的設計,已成為這個時代的特徵。今年台北「世界設計之都」的開幕晚宴上,大會頒發「社會設計」的獎項給全球優秀的設計團隊,見證了設計在人類社會中更多層面與更高層次的滲透。設計,以難以想像的方式演化中。
 
今年五月,曾帶了中華卓越經營協會的一團朋友到舊金山灣區參訪「設計」。在設計思維的發源地,Stanford大學的d.School與舉世聞名的IDEO公司待了一整天,整套創新的手法是以同理(Empathy)啟動的。如果我們只把自己的腳放在別人的鞋子裡(Put your foot in other’s shoes.),就過度簡化同理的方法論,設計思維從使用者經驗的「說什麼?」、「做什麼?」、「想什麼?」到「感覺什麼?」四個象限的深度探索,設計師或創新者試圖同理使用者的使用經驗。不斷精進的不僅是產品,應該是生產者對消費者付出的關懷。同樣的關懷,也該投射在對自己、對他人、對環境、對生態的具體行動上。這一次的再工業化,因著主客易位,顯著地迥異於上個世紀的兩次再工業化進程,把「人」置於所有經濟活動的核心。
 
有趣的是,和我同去灣區的同事私下問我:「同理心真的能培養嗎?」我相信是可以的,但時間和苦難是培養同理心的關鍵,而不是教育訓練的課程。人都是趨吉避凶的,從人生十常八九的不如意事中提煉出同理心,是逢凶化吉的過程,對台灣的業者而言,也是發展出具備「關懷力」的經營所必要的。僅僅為了開發新產品或新服務而運用的同理心,會匠氣十足。
 
匠、師、家三者的差距豈能以道里計?真正同理的流露是源自於自己曾經有相同經歷所投射出的反省與改變的努力,而通用設計與設計思維的片段流程,只不過是希望能發揮移情效果,將不發生在自己身上的當事人經歷化約為設計的養分,將方法內化、昇華為人性良善的展現,才能從匠升格為師、甚至家。
憐恤人的人,有福了!被憐恤的人也有福了,因為他們從存在的空間到使用的器物,都得到尊重。人類所處的環境生態也有福了,人從掠奪到珍惜、甚或發揮創意,從生命週期的侷限到生生不息的循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中衛產業行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