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德國機器手臂大廠Kuka對工業4.0的論述中有一項非常重要的概念:n=1,原始概念指的是生產批量為1,藉此實現極致的客製化。這個概念固然是因產業屬性所致,不一定在現階段即可適用於所有產業,但那個被描繪出來的願景,仍是一個充滿著生命力的想像。若將n=1延展為另一個面向的概念,當萬物聯網、所有的使用者也漸漸受同一個系統服務時,生態體系之間的競爭越來越白熱化,強勢的生態體系將擄獲所有的消費者、收益流與獲利,甚至在掌握大數據與分析大數據所挖掘、開採的新興商機,也都是不再強勢生態體系中的廠商所分不到的未來羹湯。
 
前兩天在台中查訪一家開發作物生長環境控制的資訊廠商,見證台灣農業在第四次工業革命中也大步向前邁進,與業主的對話中,適逢上週今週刊以「安食」為封面故事,對談的內容令人印象深刻。農作物的成長週期與工業產品的生命週期均面臨產品生命週期管理(Product Lifecycle Management, PLM)的挑戰,最近,中衛發展中心在執行聯華食品的4.0示範計畫中,也逐漸打破設備之間、廠商之間與產銷之間的資訊藩籬,從便利商店的POS回拋銷售數據給產品的製造部門,作為不同口味產品的生產規劃依據。這樣串聯產銷的資訊透通,已為製造廠商從備料、製造、物流、零售的精實與精準樹立了新的可能作業規範,也對於過去這些年來,由於惡性競爭造成物料與資材的過度耗費,提出了更符合永續精神的解決方案。跨領域、跨組織的合作是第四次工業革命中最精彩、卻最難克服的,透過智慧與努力,黑夜已近、白晝將至。
 
PLM系統可以從企業資源規劃(ERP)、客戶關係管理(CRM)或供應鏈管理(SCM)等異質系統擷取相關資訊,藉此與產品知識產生關聯,並以關聯資料庫協助企業匯集製造、業務、採購或後勤支援等與產品相關的營運數據,若有效導入資料探勘與數據分析(這是目前台灣最欠缺的一塊),從銷售終端層層反饋、甚至反饋回到產品生命週期的開端,或許與目前眾所周知的「循環經濟」並不是同一個概念,但不失為另一個「循環經濟」的解讀,而這個延展型的循環經濟另解,本質上不僅以精準消費為目標不過度生產,也會對於全生命週期各個環節中的經營管理,造成全面的衝擊,回到Kuka n=1的倡議。若孤島式的單一廠商PLM無法與上下游的合作夥伴透通,任何優勢都會在資訊與數據融為一體的串連中化為烏有。
 
在電子時報2014年中的一篇專論中(註),引述CIMdata總裁Peter Bilello的觀點,PLM的成長關鍵就在於「循環經濟」。循環經濟是一種新型態的經濟發展模式,主要特徵包括了「減量化」、「再利用」與「資源化」,一切以提高資源的運用效能、促進循環利用為依歸;透過對傳統製造業的技術改造,促使資源耗用、廢棄物排放趨於最小化,以期降低環境成本,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終極目標為促使社會經濟系統與自然生態系統和諧相處。過去的綠色製造與綠色消費,偏重於透過技術手段時前述的循環經濟戰略目標,但工業4.0提供了管理面的全新切入契機,PLM是整個創新契機的核心。
 
由於產品資訊的追溯是全生命週期的,政策也找到了可執行的工具。目前工業4.0已逐漸將人、機、物、料的資訊匯集,但這僅止於製造業者的資料彙集,若加上物流、倉儲、零售,甚至產品使用後的回收、再利用,都可以精準地將其中的能源與資源的消耗、溫室氣體的排放與減量,在固定與變動成本的累積之外,以具備永續與綠色功能的PLM追溯,有效運用每個階段的資訊將可做為課稅、獎補助與其他政策工具的客觀依據。碳足跡、水足跡與其他的追溯工具均將植基於巨量資料所提供的線索,而台灣產業如何從現行的產銷關係中,從既有的PLM,進行加值運用,不僅循跡可找到產業創新的蹊徑,也將決定未來的競爭力。
 
註:原文網址: http://goo.gl/KOo0j1
導入PLM協同作業環境 避免犯錯的重要一步
圖像裡可能有一或多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中衛產業行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