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在這幾年爆紅,十分令人意外!但深究全球教育、產業、經濟、社會、政治的重重挑戰,設計思維在各種場域成為廣泛採用的創新手法,藉以引領各國邁入下一個可能,若明白設計的真諦,設計爆紅就似乎理所當然。再加上設計思維五個步驟的第一步「同理」(Empathy),正扣合第四次工業革命以人為本的核心價值,設計正是邁向未來的通道。
 
昨天在冠蓋雲集的台中清新溫泉飯店,參加「前瞻智慧機械與航太,提升台灣競爭力」論壇,上銀卓永財董事長以芬蘭科學院Rainco Vayrynen院長2006年的一句話總結:「未來不是以前瞻來創造,而是透過實際的行動。」誠哉斯言!因為高瞻遠矚這個成語在目前能見度不佳的時代裡,彷彿是可望不可及的目標,而未來,還是得要以各種方法開創。因此,設計思維手法在Stanford的光環下,得以快速滲入各個領域。但如同五月造訪Stanford d.School時,執行長Bill Burnett所告訴我的,d.School是一所沒有設計師的設計學院,而是以設計思維的方法吸引來自各個領域的專家在此場域,一起「設計」解決方案,迎向未來。
 
胡思亂想以說文解字的手法拆解設計的英文Design,可分解為De-的字首與Sign的字根。Sign有符號的意義,在人類社會中,處處可見的是「符號」。難以判斷一個人的內在,我們往往以他人身上的行頭品牌秤斤秤兩、掂一掂對方在自己心中的份量,無論是學歷或經歷,處處可見符號的痕跡,符號區隔了階級,也逐漸製造了對立。符號無所不在,從抽象的概念到具象的品牌,在不經意之間一切的價值與關係就微妙地被決定了。而De-字首意味著去除(Remove)、分離(Separate)或解除,解構主義De-constructionism就是要解除結構的思想與行動。若把De與Sign合體,「設計」擁有一個遠超過大多數人對她偏誤認知的生命力,傳遞富含創造性的方法與過程;若設計是解除符號表象的過程,與大多數人以為設計是包裝美化的刻板印象,完全南轅北轍。
 
我在研究所學工業設計時,一直對「圖像識別」這門功課似懂非懂。Pattern Recognition這個概念橫跨許多領域,在不同專業中都有不同的詮釋,甚至,在第四次工業革命中,人工智慧這麼高深的數學模式都與圖像辨識脫不了干係。研究所畢業三十年後,我在多年的工作實戰經驗中,越來越體會圖像辨識對工作績效的影響。即便在影像處理的電腦科學裡也必須處理的形態學(Morphology),哲學層面上,有形而下的實踐、也有形而上的理念,穿越了務實與務虛之間,構成了人類社會進步的動力。形態學在教育學、生物學、社會學與電腦科學理論都扮演著非常關鍵的角色,近年來影響深遠的體制主義(Institutionalism)將組織理論聚焦於同構(Iso-morphism)的探討,此Iso非彼國際標準組織的ISO,談的是結構的趨同過程。
 
前述的理論根源居然是「形態」,而虛的「形態」決定了實的「型態」,德文Gestalt的深度遠超過一般人理解的型態,在實的創新或型態被一般大眾辨識之前,必須有一群先驅者將虛的圖像或形態辨識出來,以創造性的努力過程將實的符號(型態)證明出來。我歷經了三十年,才漸漸從生活與工作經驗中明白或驗證了圖像辨識的影響力。轉任教職後,告訴學生策略管理中的「願景」(Vision)就是看見一個未來的圖像,行銷管理的重點也不是定睛於大家都看到的市場,而是在消費者與競爭者都尚未「看見」那個市場之前,就率先投入,否則就犯了Theodore Levitt教授所說的行銷近視症(Marketing Myopia)。可惜,多數經營者還是落在看不見那些看不見的圖像、也無法將願景轉換為經營績效的困境中。
 
未來若以「解開符號」理解,設計從創新的最後階段,搖身一變成為策略展開時即需導入的工具。就設計思考的方法論而言,以人為本的同理所引領的策略制定與執行,涉及如何將對未來的想像以及朦朧的圖像,轉化成為逐漸浮現的策略行動,所有校準的標準就是「人」。在執行階段,同時不斷修正、校準工程圖與按圖施工所造成的落差,可能必須重新修正圖像、也可能是修正完成圖像的行動,在不斷的PDCA過程中,嘗試各種可行性與快速修正執行方法,都不斷面對解除表象符號與比對真實圖像的掙扎。
 
設計,不再是設計師的專屬工作,而是所有要遇見未來,或更積極一點,要開創未來的人必須投入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中衛產業行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