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片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浪潮中,客製化甚至個人化的解決方案逐漸升溫成為王道,但對業者而言,商業模式與獲利模式仍如一片迷霧。規模經濟係指廠商的平均生產成本隨著生產規模(或產量) 擴大而下降。早在第一次工業革命時,Adam Smith在國富論中就說明分工與專業化可以提高生產的效率。
  
之後,Alfred Marshall將經濟規模區分內部規模經濟與外部規模經濟:內部規模經濟係指當廠商增加經營規模時,可透過學習效果在成本上獲得的優勢;同時,大型廠商比中小企業更具取得先進技術與財務奧援的優勢,也能從事較多的品牌與行銷經營。外部規模經濟則是來自於廠商的群聚或整體產業的成長,產業群聚使得專業知識與技術得以較容易的擴散,而實體區位上的鄰近性造成交通與溝通的成本可以降低,因此,供應鏈與產業群聚的優勢大行其道,台灣也因為地狹人稠而在這項WEF指標上長期獨佔鰲頭。
 
但,這些規律都在第三次工業革命後被顛覆了。人類進入資訊社會後,我們在過去三十多年來所享受的資訊文明,若比起物聯網時代所勾勒的可能,尚屬處於濫殤階段。例如,在傳統架構中,藉區位的臨近造成廠商群聚以實現外部經濟規模的優勢就在互聯網中被徹底改變了。個人電腦在一九八〇年代將過去主機(Mainframe)時代的運算架構給解構了,互聯網又在一九九〇年代將散佈在世界各地的個人運算能力串連成一個超級大主機,用現在的語彙說,雲端運算。一九八〇年的電信費率也在解構與重構的過程中,被新興科技給顛覆了。在這個解構與重構的過程中,廠商在通訊與資訊交換過程中的成本大幅下滑,合作廠商是否在同一個地理區位也被解構,不再是能否做生意的前提。當然,其中也有一些在虛擬世界中難以實現的優勢,例如,實體的物流仍需實現在同一區位的產業群聚中;不過,積層製造似乎又顛覆了物流的實體限制。目前尚未實現的優勢,不見得在不斷推陳出新的營運模式中不會出現,人的創意總是超越我們的想像!
 
越蠻荒、越先進,在全球佈局中更具殺傷力。例如,澳盛銀行在背後支撐的柬埔寨Wing在一把陽傘下每個月可有五十萬美金的現金流量、新創FinTech服務bKash在孟加拉每天透過簡訊完成的金融交易高達四千三百萬美金。矽谷創投名人陳五福最近投資了第一家台灣的金融科技新創業者,當台灣緊緊地追隨著全球的步伐進行創新之際,更應了解的是這些光鮮亮麗的應用究竟能對產業規模優勢有何挹注?線上的流程串連相對容易,線下的流程串連可就更具挑戰了!將虛擬(Cyber)與實體(Physical)世界串連起來的第四次工業革命將問題的本質與解決方案再度顛覆了。在虛擬世界中比較容易克服的商流、資訊流、金流的挑戰,但這些流動都或多或少涉及與實體世界其他流動的介接,所以瓶頸點仍在於實體世界的經營管理。跳躍式的技術採用(如通訊的skype與Line、金流的Wing和bKash)固然協助經濟落後的區域能與發達地區並駕齊驅,但如何在不同區域的佈局中,整合這些後發先至的優勢與既有的資源限制,是架構在互聯網+所塑造的另一種規模優勢上,必須要致力從事的系統整合。
 
我們若誤以為在第四次工業革命中的競爭不需要具備規模優勢,我們可能沒有搞懂經濟學原理。規模優勢的形貌已經轉變,過去是以員工數目、自動化生產線、生產活動的時間所累積經驗曲線優勢;從第三次工業革命後,規模優勢體現在資料總量、網路頻寬與運算速度上,規模優勢正快速移轉到電信運營商、如ANZ或bKash這類的金融業者。當阿發狗(AlphaGo)以四比一大敗南韓棋王時,巨量資料與高速運算所展現的決策優勢,在不久的將來以各種人工智慧的形貌探索人類的未來。從農業、工業到服務業,製造所衍生的單一規模考量已不足以因應新時代的競爭邏輯,以大數據分析進行社會聆聽的研發與擴散應用正快速顛覆消費者研究,人才跨國界的流動與各國推出優惠政策競逐人才的目標在於擴大創意經濟的規模,開放式創新十多年來也把產銷拉在一起擴充科技創新的規模。這些規模經濟的實際案例,正在改變企業競逐國際市場的構形,對於企業組織設計、人力資源管理與整體策略的規劃與執行而言,規模仍舊是王道,關鍵在於善用內部規模與外部規模的優勢規律。
 
規模,正以另一種規律改寫產業經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中衛產業行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