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論者認為服務業二十年來產值占GDP比重沒有任何長進,以台灣這樣一個被國際貨幣基金列為「富裕」類的經濟體,服務業數據顯示的產業結構是非常特殊,甚至是不正常的。台灣的服務業產值占整體經濟生產近三分之二(但有逐漸下滑的趨勢),連中國大陸都將台灣發展服務業視為先進經濟體的標竿,設定指標要在十二五期間大幅提升服務業佔比。這個政策到了十三五雖然不是重點,但隨著中國大陸的經濟發展,服務業的比重的確逐年攀升。弔詭的是,看似先進的服務業比重雖在就業上締造了相對穩定的數據,但台灣這些年來的所得受壓抑不排除是生活類服務業的所得結構拉扯所致,而全民一窩蜂的鐘擺效應也造成了休閒觀光餐飲的人力供給過剩,進一步導致服務業平均所得下滑的噩夢。因此,發展服務業究竟是否為一個先進經濟體的指標?
 
好友張清良理事長在臉書上留言,發展服務業是要針對具有特色、高附加價值的服務業創新,創造服務的價值,近年來政府發展服務業,有些將服務業的意義扭曲,金融和其他服務業都將會大幅失業。根據中小企業白皮書研究顯示,中小企業有80%以上為服務業;新設中小企業有85%以上為服務業,這般畸形發展,使中小企業新增就業人數成長幅度趨緩,2014年中小企業年增21,867家,新增就業人數為81,000人,年增率較2013年略降0.27個百分點,為0.95%;受僱人數的成長幅度,也自2012年(2.75%)後趨緩,年增率較2013 年略降0.41個百分點為1.48%。誠哉斯言!以具體數據證實台灣服務業當前的發展困境。未來面臨嚴峻挑戰的服務業橫跨休閒、觀光、餐飲、醫療健康等生活類服務業與批發、零售、物流、金融、財務會計、法律等生產類服務業,問題不僅在於休閒觀光餐飲的升級轉型,更是生產類與新興類服務業如何壯大,得以提供具高附加價值的服務業對整體經濟的貢獻?
 
這週在美國中部參與物聯網的課程與考察當地企業,深具臨場感的看到美國非常務實的再工業化努力,雖然只是片段的近距離觀察,但對台灣再工業化的啟發極深遠。再工業化的訴求並不僅侷限在「工業」,早在多年前日本就有產業融合的六級化概念,而數位化進一步弭平了產業間的藩籬,因此,再工業化鋪天蓋地的影響力早已全面翻新了產業生態。而這些年來,美國以設備維護之類的傳統工業管理工作,與預測分析之類的先進數據工具結合,所發展出來的新興服務業,才是台灣在未來發展產業(無論農業、製造業或服務業)所應該努力的方向。
 
奇異航太(GE Aviation)目前的營收來源有三:引擎製造與銷售,數據分析與零件產銷(售後服務),其中後兩者所佔的營收比重大約就是台灣服務業佔整體GDP的比重。GE的理念是生產與銷售航太(Aviation)、而不是飛機(Aircraft),將做飛機硬體生意的定位轉向結合軟體、硬體與服務的全方位生意,因此,奇異航太目前有一個區塊的競爭者已轉向,傳統的軟體業者直接與這個全方位綜合經營者競爭。而非傳統軟體業者的硬體製造商如何在混態經營中打敗軟體業者的既有優勢?出乎意料的答案是,因為軟體業者不具備硬體製造的專業知識。軟體部門靠著看似不易差異化的硬體部門所累積的製造優勢,得以創造新的服務優勢,這是近年來台灣倡議軟體、硬體與服務三位一體的立論依據,也是台灣發展「製造業服務化」的核心概念,更是台灣產業面對升級轉型時的關鍵策略。他山之石,引以為跨產業發揮綜效之殷鑑,不起而傚之,就是自己的怠惰了。
 
台灣農業的企業化、工業化與數位化已漸露曙光,這個議題曾經具有一些爭議性,但隨著農業現代化的發展,也逐漸走出一些新模式。尤其是年輕一代的繼承者,結合時尚的「型農」或結合科技的「科技農夫」都與時俱進的擺脫傳統束縛,展現了當代台灣新農村的活力與典範。這些跨產業綜效體現在擺脫看天吃飯的經營限制、深化與消費者在食安議題的對話、附加價值與所得的大幅攀升,對整體社會的貢獻溢於言表,因此,當初抱殘守缺的質疑也就不攻自破了,每個時代都以創新的手法克服屬於那個時代的限制條件,實現人類文明的進步。
 
美國製造業服務化或是台灣農業服務化的啟示是,再工業化正以我們不熟悉的形態改變產業結構,我們不僅需要想像力,還需要行動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中衛產業行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